在你豪掷万金前的小建议

有人问:我要开始在家里做咖啡啦,选择什么磨豆机比较好呢?

得到的回答可能是:选择研磨均匀的磨豆机。

国内视频链接: 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m3021pthf70&ptag=4_7.6.8.22285_copy

这样的答案或许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事实上,均匀与否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任何一台磨豆机,甚至于现在大部分精品咖啡馆所用的那个品牌的磨豆机,都会有相对的粗粉、细粉、极细粉。

(从左至右:粗粉、细粉、极细粉)

(从左至右:粗粉、细粉、极细粉)

而Matt Perger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也写出,筛网无法完全筛掉细粉,因为只要有“切割”的动作,就会产生正负电荷,细粉将被吸附到颗粒周围,不能完全去掉;“细粉”带来的结果却是,我们依然可以做到均匀萃取。

matt-perger-3.jpg

你也可以尝试筛一筛店里或家里的磨豆机的粉末。



既然避免不了“不均匀”的存在,为什么还有人豪掷万金买磨豆机?

磨豆机是咖啡萃取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咖啡即将呈现自己风味的开始。好的磨豆机因为零件、刀盘材质的选择,可以让萃取更稳定。不过,贵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这就需要将认识刀盘,认识它们能带来的不同风味。



要用什么?

首先,不论是上万元还是几百元,我们都会面对一个问题: 选择什么类型的刀盘?市面上的磨豆机一般平刀、锥刀用的会多。

如果用种比喻,平刀是以“削”的方式将咖啡豆磨成颗粒,咖啡粉形状以片为主;锥刀是以“碾”的方式将咖啡豆磨成颗粒,咖啡粉形状以块为主。

(上:平刀,下:锥刀)

(上:平刀,下:锥刀)


在选择之前一定要知道刀盘的优劣势。

平刀磨成的咖啡粉是以片状为主,细胞壁的面积相对较大,在萃取的时候,可以短时间内提升咖啡的风味萃取,香气在短时间能明显提升。

平刀的刀盘是上下平行设置,需要靠底部的刀盘力量将咖啡豆推进刀盘中,所以豆仓里面豆子的多少可能会影响研磨均匀度。

平刀.jpg

然而有些品牌的平刀磨豆机则是以加大马力的大刀盘来克服这一问题,这也是平刀的大刀盘远比小刀盘更受青睐的原因。


锥刀则分成一次“粉碎”和一次“研磨”,因为研磨通道相对于平刀而言更“长”,所以相同直径的刀盘,锥刀磨出来的粉末比较均匀,颗粒为多面体。有人说,锥刀将咖啡豆磨成粉的刹那,就和空气产生更多反应,并不适合放置过久。

zhui dao.jpg

以上都是大家随处看得到的理论,但真的差异很大吗?我们还是用实验来给大家一个结果,实验依然是选择“杯测”形式。


实验:

同款咖啡豆,相对一致研磨度,平刀与锥刀的区别。



为了让风味区别更佳明显,我们用的咖啡豆是云南山人日晒,明显的发酵感、成熟水果调性足。也请了4位Q-Grader来做评测,评测系统为SCI杯测评测系统。

IMG_7559.jpg


四位Q的评测结果很能说明问题:

  1. 平刀研磨测试的咖啡:温度较高的时候,干净顺滑,风味均衡;随着温度的降低,酸质越来越明显,展现出惊喜的一面;

  2. 锥刀研磨测试的咖啡:温度较高的时候,层次感更丰富,也会更复杂;随着温度的降低,甜感突出,醇厚度高。


从这个结果,对大家在选择磨盘的时候有所助益:如果用在冲煮上,平刀比锥刀的可控性比锥刀强,锥刀会更有趣。这个结果也证实了一位朋友在聊天时的说法:“如果我开连锁咖啡馆,我会用平刀;如果我自己开店或者玩,会选择锥刀。”

coffee-geek-FRSkljqVIcc-unsplash (1).jpg

各位在萃取逻辑还没有完全开始研究的朋友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选择你的磨豆机。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我们一起来讨论和分享吧!

揭秘美国咖啡文化

当我去过其他国家后,发现了全球各地的人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做事的方式却各有不同。比如说上班,各种趴,饭局,虽然这些是每天的日常,但是会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世界也因此变得色彩斑斓。

1.JPG

同样,全球咖啡文化也因不同地点在以各种形式呈现着。在移居中国后,仅仅4个月,我便发现中国和美国的咖啡文化有着显而易见的不同。


我发现这两个国家的人喝咖啡的原因很不一样。对于许多美国人而言,咖啡不仅是一种饮品,更加是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问题的良药。

2.jpg

在美国,每天绝大部分人会觉得,他们的生命是必须从摄取咖啡因开始,有了特定量的咖啡因一天才算是完整,无论是自己在家冲煮的咖啡还是在咖啡馆购买的,如果他们一天没有咖啡,那这一天一定不会是愉快的,咖啡是他们每天的必须品。

3.JPG

美国人特别喜欢去咖啡馆,在那个舒适的氛围中工作或学习,他们喜欢刻意地远离熟悉的环境或是人,这样会使他们在工作或学习的时候更加地专注。

4.jpg

很多美国人也特别喜欢在咖啡馆与朋友见面,在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咖啡馆酷酷的氛围会更好地滋生有趣的对话和心与心的交流。

5.JPG

因此,大多数美国咖啡馆装修的风格和理念是营造一种时刻欢迎的气氛,并使顾客想要逗留一段时间的氛围。

咖啡馆的共同特征是明亮的窗户和干净而简约的布置,或者是昏暗的空间中弥漫极其舒适的气息,再加上温馨的装饰。

6.JPG

大多数顾客都会找到符合自己喜爱的咖啡馆,并对他们经常光顾的咖啡馆产生深厚的感情。对于客户而言,忠实度不仅是通过咖啡馆的气氛或者咖啡的质量所培养出来的,也是从通过与服务人员互动所滋生的。

7.JPG

在美国,咖啡师这个角色在营造氛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顾客一进门首先所体验的就是咖啡师的态度,他们被视为提供信息的窗口,并且是为好奇的客人提供支持的百宝箱,同时他们也通过可口的产品来说话,一位优秀的咖啡师可以使一杯咖啡附有灵性。

一个咖啡馆的常客与咖啡师成为好朋友,这在美国是很平常的,因为他们可能每天都会见面交谈。

8.JPG

其次美国的咖啡馆通常是社区的聚集点。许多小店会举办活动,音乐会、艺术展、沙龙、品酒会和其他小组活动,将咖啡爱好者与其他喜欢咖啡的兄弟姐妹们联系起来。

咖啡是一个开启人们人际关系的起点,让人们可以在自由的空间里畅谈他们的兴趣爱好及理想。

9.JPG

对于许多美国人而言,下午或晚上的时候喝咖啡完全是社交活动。人们会经常去朋友家悠闲地聊天并品尝着咖啡和甜点,或在晚餐后来一杯咖啡和一份甜点,在美国人的词典里,咖啡和甜点是绝配。

10.JPG

这些场合中他们喝的咖啡几乎总是低因咖啡,一般是低咖啡因的咖啡,加上其他的乳制品,比如脱脂奶,杏仁奶,燕麦奶等,以及各种类型的糖浆,最后还会加入奶精,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国喝咖啡时也会体现出美国个人主义的文化,因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或者要体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会有各种搭配着不同奶,糖浆和奶精的咖啡。

11.JPG

随着Onyx,Cat&Cloud和Blue Bottle Coffee等咖啡馆的诞生,美国的咖啡行业正在迅速发展,这些店因其在开发产品和展示卓越品质方面所做的工作而享誉全国,甚至享誉全球。一些地区,咖啡师这个职业已经从以小时计酬劳成为拿月薪的工作了。

越来越多的全球性咖啡比赛也让咖啡专家们有了展示完美的咖啡,拉花或冲煮技巧的舞台。

12.JPG

所以,对于那些不惧怕辛勤工作和客户服务的人们来说,2000年代初期理想的兼职工作已成为他们的职业生涯。而且这项工作需要不断地提高技术并保持与时俱进,具有无限潜力!

咖啡是许多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它不仅给予喝的人良好的口感和咖啡因,还可以为人们创造友谊和表达心绪提供一个中心地点。

13.JPG

它也成为那些热爱咖啡的人所梦寐以求的理想职业生涯。这就是美国咖啡文化的一个概况。欢迎来美国体验一下与中国不同的美国咖啡文化。

你喝的咖啡,不只是一杯小黑水

你了解到的咖啡可能是这样的。

1.gif

实际上, 我们所喝到的咖啡,其实是咖啡鲜果的种子,它是长在树上的果子,经过许多环节的加工,得来的一粒粒小豆子。它来自于山里,融于自然,也曾和百花争艳,百果竞甜。

2.gif

它到底经历了些什么,才变成我们手中的一杯小黑水?

3.jpg

首先就是采摘了。在常规的处理环节,鲜果采摘后要进行的是浮选,将鲜果放入浮选池,利用水的流动性将品质差、重量轻的鲜果浮选去除,然后经过发酵或是干燥。鲜果的质量和状态将直接影响到发酵的质量。

采摘

采摘作为原料选择环节,决定着整个处理的定位,也正是因材施教的选择。

对于精品级别的咖啡,通常对鲜果的成熟度和海拔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在采摘环节也会由专业的工人选摘全红,甚至紫红色的果实;商业级别的咖啡大多则是以撸摘的方式,采摘的果实成熟度不统一,会有未熟的绿果,过度成熟的腐烂果和干果等带有瑕疵风味的果实混合,这也是在杯测中杂味,青涩植物,酚味的来源之一。

4.JPG

对于高海拔的全红鲜果需求也是因为咖啡树生长海拔越高,咖啡会持续更长的生长周期,有利于糖份分和营养物质的积累;糖份是风味来源的主要物质,成熟度越高,咖啡鲜果的糖分含量越高,咖啡品质,风味更饱满。

5.JPG

鲜果自采摘后开始发酵,所以采摘后需要及时进行配方处理。

浮选/分拣

浮选环节是去杂的环节:通过水的流动性和重力作用,去除采摘时带出的未熟果、漂浮果、死豆、树枝、叶子等影响风味的杂质。

6.JPG

浮选后的鲜果在水里浸泡过后,果皮表面的水份携带丰富的微生物,会加速接下来的发酵环节,需要咖农在这果皮表面湿润的情况下投入更过关注,更多的翻晒来避免霉菌的产生。

7.JPG

除了水浮选,也可以使用色选机进行鲜果分选来提高鲜果品质。

发酵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将发酵形容为“无空气的生命”,这一环节是风味发展的重要环节。

发酵时微生物和酶类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一些微生物是天然产生的,它可以直接和酶类接触反应,例如,果汁变“酸”;另一种是人类创造的微生物,产生和酶类接触的条件,比如用果汁发酵制作酒。在咖啡处理中,咖啡果胶层内的微生物和糖反应降解,产生发酵现象。

8.JPG

影响发酵处理的变量有很多:发酵池的形状和材料、 咖啡的重量和成熟度、初始和环境温度、发酵方式(干发酵还是湿发酵)、水质、时间…… 在发酵的过程中,随着糖分的分解的程度产生乳酸、醋酸以及乙酸,我们通过PH测试仪来检测发酵的程度。

当PH低于4时,会出现过度发酵的风险,类似于泡菜、腐烂水果,甚至指甲油的风味会产生。

9.JPG

咖啡果堆积的厚度是重要的因素影响发酵程度,越厚的堆积咖啡豆的发酵温度越高,发酵越剧烈,咖啡豆风味的变化也会从初始新鲜果子的香气到莓果类,香甜转化为热带水果、红酒的浓郁,这是日晒发酵的理想状态。

10.JPG

如果到了腐烂的香蕉的程度,我们必须要立即做出过度发酵的调整方案——赶快将鲜果拿去干燥晾晒。潮湿的环境是细菌生长的天堂,在发酵中通风,干燥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干燥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干燥。干燥环节是生豆物理品质的效果呈现,是风味质量的发展。

保持胚芽活性的同时,降低咖啡豆内部的水分到生豆合适的储存范围:10-12%。咖啡豆过少的含水量,会使咖啡豆的胚芽很快干死,风味流失很快,木质风味突出;过多的含水量,易导致胚芽生长的环境潮湿出现霉变,死豆的情况。

11.JPG

干燥并不是简单的将鲜果或是带壳豆的水分降低就好,需要给出时间让发酵产物和种子结合,提升咖啡质量。通常日晒的晾晒周期在23天左右,高温快速的干燥方式是我们常会见到的地晒。

12.JPG

但在阳光暴晒下容易出现果壳破裂,生豆直接接触微生物环境易产生霉菌,除此之外,咖啡豆内部的有机物质也会被高温破坏,减少风味物质的保留。

13.JPG

好的干燥是用一个合适的温度,对流的空气。干燥时只干燥表面,有机物质有多层有机物质层,通过平均内部水分来降低水分,平衡风味的储存。


静置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稳定咖啡豆品质达到批次一致性。干燥后的干果或是带壳豆会有干燥不均匀的情况,需要至少4周以上的静置时间来平衡水分,使风味发展完整后脱壳出库。

14.JPG

环境的变化是很微妙的。通常我们会先制定处理方案,并加以实施,但在实际处理中发现,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悄无生息的发生着改变。

即使是在通风阴凉的地方,也会有一些因堆积而过快发酵至发霉的果子,还是需要去小范围去翻动,减缓发酵速度。

15.JPG

这类环境带来的不可控的因素增加了加工处理的难度,选择适合区域大环境的处理法是许多产区的做法。

经过了我们的加工处理环节之后,这些咖啡带壳豆将被送到脱壳场进行脱壳,成为烘焙师手中的咖啡生豆,经过烘焙后就是我们在咖啡店中看到的小黑豆豆,经过我们的咖啡师的完美展现,就是我们手中的“小黑水”啦!

16.JPG

这类环境带来的不可控的因素增加了加工处理的难度,选择适合区域大环境的处理法是许多产区的做法。

经过了我们的加工处理环节之后,这些咖啡带壳豆将被送到脱壳场进行脱壳,成为烘焙师手中的咖啡生豆,经过烘焙后就是我们在咖啡店中看到的小黑豆豆,经过我们的咖啡师的完美展现,就是我们手中的“小黑水”啦!

中东视野:成为一名出色的咖啡师

我的叫Ahmed,是一名来自中东的咖啡师。我热爱咖啡,咖啡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1.jpg

你有听说过在某些地区,喝咖啡不仅限于白天,而且还是晚上的活动吗?对的,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对于咖啡爱好者来说,咖啡简直就像毒瘾。

2.JPG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中东,你会发现咖啡馆会营业至凌晨3点,甚至一些咖啡馆完全不打烊!繁忙时段通常是早上7点到9点,然后是晚上9点至12点。

3.JPG

中东人平均每天喝6-8杯咖啡,尤其是阿拉比卡咖啡。咖啡相对其他饮品更为流行,甚至比喝水还盛行!



当一名中东咖啡师遇到一台意式咖啡机,一台好的磨豆机,加上一群饥渴咖啡的人蜂拥而至时,他将立即充满精挑细琢做好每一杯咖啡的动力。这是一种既美好又难以理解的感觉。

4.JPG

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拥有为顾客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另一方面,制作一杯高品质的咖啡必需下点苦工。当一名咖啡师练就一手好本领时,他内心拥有了一份和谐,且一种他是吧台主人的感觉。

这时他好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他化身为快乐的传播者,用咖啡分享喜悦。

5.jpg

要了解咖啡和精心制作每一杯咖啡所需的苦工和技巧,就必须了解拥有制作咖啡饮品能力的人,以及达到精品的条件。

成长在这么一个咖啡狂热的环境中,让我更想成为一名更好的咖啡师。以下是我对成为一名出色咖啡师的见解。

咖啡师的定义:通常处于咖啡馆环境里,一名制作咖啡和咖啡相关饮品的人。

词源:咖啡师(barista)是一个意大利语单词,意思是我的腿或站在吧台后面准备饮料、果汁和一些糕点的人。

咖啡馆里咖啡师的存在可以总结为几个基本的任务,比如检查和校准咖啡的工具和设备。在这些过程中,他们严格按照所有正确的标准流程,以冲煮出咖啡的最佳口味。

6.jpg

这些标准包括在冲煮不同咖啡所用的合适的水温、水质、咖啡研磨大小、适当的粉量以及萃取量和时间。

7.JPG

咖啡的品质不仅是咖啡饮品的重要成分,在任何咖啡馆都必须提供牛奶咖啡饮品。

为了做出高标准的奶咖,咖啡师必须考虑一些因素,比如打奶泡的理想程度、使用的拉花缸类型、蒸汽量和牛奶温度等,以便在饮品上呈现悦目的拉花图像。

8.JPG

通过做到这些,满足每个进入咖啡馆的人,包括咖啡师和顾客。那么如何成为精品咖啡师呢?


当你在努力成为一名咖啡制作专家时,精益求精应当是你的目标之一。你必须全神贯注冲煮每一杯完美的咖啡,让顾客的每次光临都感到愉悦,并改善他们的心情。

9.jpg

一名优秀的咖啡师将帮助他们的顾客更喜欢咖啡,并激励其他在咖啡行业工作的人。


事实上,发现卓越并不容易,但你如何能将其与平凡区分开来呢?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所以我们接下来将讨论区分普通咖啡师和优秀咖啡师最重要的五点。


Feeling confident 自信

咖啡师有信心能够冲泡出一杯口感极佳、外观好看的咖啡,这是顾客所乐见的。大多数咖啡师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此外,他们渴望分享他们做咖啡的才能和知识。

10.JPG

当你把咖啡递给你的顾客时,他们可能只期望一杯简单的咖啡。但是对于一名优秀的咖啡师,他们视每杯咖啡为值得骄傲的杰作。



Passion 热情

热情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感觉,它激励你把工作做好。寻找一些不仅能让你在咖啡世界里快乐的东西,而且能激励你发展个人技能和能力,使你的工作发挥到极致。

11.jpg

不断寻找能激发你热情的事物。


Details 细节

毫无疑问,成功的秘诀之一是注重细节。而咖啡最重要的细节之一就是高品质产品。

12.JPG

你必须留意在制作理想饮品中的所有数值和标准。通过这些标准,如温度、粉量、重量、萃取量和时间等,确保你的顾客喝到满意饮品。


Consistency 一致性

你可以尝试创造新的饮品,尝试新的方法和标准,成为一名成功的创新饮品设计师。

13.jpg

但当你向顾客提供咖啡时,重要的是保证你出品的一致性,且保持你的个人风格。换言之,目标是在用同一个配方,达到每一款咖啡的标准品质,闻起来,喝起来和看起来都是一样的。


Knowledge 知识

咖啡业是一个庞大而不断发展的行业,且在商业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成为一名专业咖啡师,你必须跟上咖啡界最新的发展、研究和知识。你必须时刻了解新的工具和设备以及最新的冲煮方法,以便将你的新发现应用到你自己的风格和实践中。

14.JPG

你不能只限于你现有的知识,而是要加深和扩展咖啡知识、发展感官技能、学习烘焙咖啡、阅读咖啡的种植和加工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

对咖啡链的深入理解并且消息灵通,可帮助你走向卓越咖啡师的道路。

15.jpg

最后,扪心自问:是什么让你与众不同?


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探索的旅程是漫长的,但在咖啡的世界里却是享受的。

16.JPG

深呼吸,珍惜自己,满怀热情地朝着目标前进,坚持工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咖啡从种植开始到加工、运输、收货、烘焙和包装,都必须非常小心地处理,直到最终以一杯咖啡呈现于顾客手中。你必须理解每一杯咖啡背后是咖啡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努力,所以不要浪费创造它的所有汗水和热情。

优质加工保证咖啡品质

 数百年来,咖啡种植者一直在用机械方法加工处理咖啡。

1.png

他们选择高效实用的方法,然而,他们并不是一直都了解机械加工对他们产品的影响。他们使用的许多加工实践创造了高质量的产品,这是导致精品咖啡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

2.jpg

但想象一下,如果咖啡农有资源来关心和了解高质量加工所需的所有关键知识,可能会出现更为积极的成果。结果是:更多的咖啡豆将得到更好的处理,高质量咖啡将更加丰富。

 

咖啡的质量可以根据海拔、纬度和土壤化学成分等因素来改变。在正确的因素范围外种植咖啡将大大改变咖啡最终的质量。

3.jpg

一般来说,最好的作物是在海拔较高、土壤肥沃、富含磷、氮、钾以及气候温和的地区种植的。没有优质的咖啡果实,加工出优质的咖啡是不可能的。

 

有了以上所有条件,一款优质的咖啡作物80%是上天的礼物,另外20%是后天的努力。这些努力来自于对种植园的管理、对土壤的施肥、对细节的关注、对周围环境的规划,最后是对成熟咖啡鲜果的加工。

4.jpg

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至关重要的,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影响整个咖啡收成的质量。

 

在生产精品咖啡过程中,一个优良作物的成长阶段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即使是最好的咖啡豆也会因为加工不当而被毁掉。无论任何等级的咖啡豆,有良好的加工处理只会有助于呈现该咖啡最好风味。

5.jpg

当谈到不同的加工方法时,有三种方法占据了大部分市场:日晒,水洗和蜜处理。根据咖啡鲜果不同的来源,还有其他更为实验性或混合性的方法来处理它们。但大多数咖啡专业人士都忠于这三种常见的方法。

 

日晒加工是咖啡世界中最常见、最古老的加工方式。由于水果风味和偏甜味往往是日晒加工的表现,它是目前精品咖啡市场最欢迎的。它操作起来相对简单,却产生复杂多变的风味。

6.jpg

操作的顺序是从采摘和筛选成熟、健康的咖啡鲜果开始。然后,它们通常被放置在晒床上,然后被耙扫平整和晒干。一旦咖啡鲜果充分脱水和在胚芽良好的情况下,它们就被运到脱壳厂去除果皮和羊皮纸。

7.jpg

生产出一款出色的咖啡豆子,应当有着复杂的水果风味和甜味,以及饱满或光滑细腻的醇厚度。这些组合特性几乎保证取悦任何顾客。

 

水洗加工已统治市场多年。它的每一道工序都是艰苦的工作,但众所周知会产生相当值得的结果。

8.jpg

由于在此过程中加入了水,咖啡往往比日晒咖啡有更干净和明亮的风味。以同样的方法开始,采摘成熟的咖啡鲜果,并除去瑕疵。咖啡鲜果筛选过后,我们用机械脱去咖啡果皮。

9.jpg

在水里发酵几小时到几天后,用水把表面上的果胶冲洗干净,然后放在露台或晒床上晾干。许多人更喜欢水洗咖啡,因为它很一致,很顺滑,且具有干净的口味和良好的酸度。

 

最后是三种加工方法中最不常见的一种,蜜处理。它相当于一个半日晒半水洗的处理法,这使咖啡产生有趣和复杂的风味。

10.jpg

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处理方法,和其他两个加工法有着同样的开始工序。成熟的咖啡鲜果被采摘、筛选、去皮,然后立即取出晒干。这使得一部分咖啡果胶仍残留在豆子上,直到它们被脱壳。

11.jpg

蜜处理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甜味,一种日晒咖啡的水果味,并且具有一种水洗咖啡干净、稳定的酸。

 

咖啡的世界是广阔和复杂的,且这个领域里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和享受。随着对咖啡链和对创造高质量咖啡的基本要素的更多理解,我们在处理加工过程中将会有更有效的执行力和更好的成果。

12.jpg

不要停止喝咖啡,享受你与咖啡的美好时光。

阿拉比卡的潜在对手

喜爱精品咖啡的朋友们几乎都知道最常见的三大种咖啡:阿拉比卡,罗布斯塔和利比利卡。

1.jpg



而其中现在最受欢迎和最常喝到的是阿拉比卡,几乎每个咖啡人都很了解也非常偏爱它。我也是其中一员。

2.jpg

身为一名Q Robusta grader的我, 甚至曾经极度偏爱阿拉比卡,觉得只有阿拉比卡种才能产生精品咖啡级别的芳香风味,也一次又次地尝试过罗布斯塔咖啡,但还是觉得罗布斯塔与阿拉比卡相比之下毫无进入精品咖啡的机会。

3.jpg

但是,我与罗布斯塔之间的故事并没有在此结束。


2015年的七月,一次偶然机会,在中国云南普洱Torch咖啡实验室上Q Robusta grader(罗布斯塔咖啡质量品鉴师)的时候,那次课程也是有史以来Q Robusta课程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开设。

4.jpg

一开始只想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个占据了大约世界咖啡产量一半的罗布斯塔咖啡。究竟为什么产量这么高,会有人喜欢喝吗?

5.jpg

虽然个人很不喜欢罗豆的口味,但是想要了解更多咖啡知识的求学欲望让我有了再一次重新审视这种类的咖啡。


我们喝了整整一周来自不同产地的罗布斯塔,第一次杯测中我喝到了罗布斯塔典型的苦味的时候,就觉得这种豆子根本不可能放在精品咖啡中讨论。这更加加强了我对它的偏见。

6.jpg

但是人生总是充满了惊喜,好像上天有意帮我安排了这段与罗布斯塔的缘分。一次在一组杯测中,我们喝到了一支罗豆甜度特别高,感觉像是有人在咖啡中加了一勺蜜那么甜。

7.jpg

那支咖啡真的风味非常丰富,充满花香,大家都错以为是阿拉比卡咖啡放进了杯测组里,都不相信喝到的竟然是罗布斯塔!

就在那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又喝到了来自缅甸,老挝,墨西哥,乌干达,和印度等多个产地的精品级罗布斯塔咖啡。我们发现罗布斯塔咖啡不仅可以跟阿拉比卡平起平坐,甚至罗豆的等级和质量有潜力可以和很多非常好的阿拉比卡咖啡一较高下。

8.jpg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咖啡人振奋的消息。因为罗布斯塔的潜力和其本身的优势,罗布斯塔将来必定能在精品咖啡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以前狭隘的眼界完全被颠覆了!

9.jpg

由于未来气候变化等原因的不确定性,可能将来适合种植阿拉比卡咖啡的产地受气候影响发生变化,而罗布斯塔会更有利于生存,最后会促使罗布斯塔在精品咖啡领域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罗布斯塔本身比阿拉比卡的产量更高,比阿拉比卡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剂,咖啡因含量接近阿拉比卡的两倍,并且远比阿拉比卡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性。


所以,如果您计划或已经身在精品咖啡行业,罗布斯塔将来肯定会更多的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罗布斯塔的特征

 

基因:高度的多变和有复原能力,其基因多样化是非常宽阔。 

10.png

染色体:22

根:比较浅

授粉:异花授粉

11.jpg

成长情况:果实长成从开花到鲜果成熟需要10-11个月,开花时间不定。

生豆形状:圆形尖端

生豆颜色:灰到蓝灰

最适宜温度:年均20-26 ° C

生长最佳海拔:100-900米是世界范围。800-1,200米是乌干达,刚果和坦桑尼亚的野生品种。

 

产区:

1. 品种自然分布在非洲的象牙海岸,喀麦隆,卢旺达中央共和国,南苏丹,乌干达, 北坦桑尼亚,扎伊尔,阿格拉西北部,刚果,加蓬。

13.jpg

2. 商业咖啡分布在中西非的低地, 东非高地,印尼,越南,印度, 巴西, 厄瓜多尔, 危地马拉, 墨西哥。


抗菌状况:对于锈病,真菌,虫害,咖啡黑果病有抗体,但易感染维管束真菌病。 

14.jpg

典型风味特点:低度芳香,低酸度,口感带强烈苦味,醇厚度饱满,木头味,回甘有热解和辛辣味。

市场占有率:大约40%。

15.jpg

市场需求:主要用于浓缩拼配增加醇厚度,产生更厚的油脂,以及往杯子加入特定量。通常用5-15%,有时候到25%以上烘焙咖啡拼配的总量。

 

















咖啡风味从哪里来

相信大家在接触咖啡之初,对于咖啡的第一印象多数是苦的,可能偶尔会感受到似有若无的酸,对于花香果味天花乱坠的描述认知,十分迷茫。

1.jpg


甚至有一些还不了解咖啡的朋友们会认为对咖啡的风味描述都是添加了香味物质在咖啡中,其实并不是这样,咖啡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了,它自身带有非常多的风味物质,目前我们了解到的已经有八百多种,还有很多风味在持续发现中。

2.jpg

那么咖啡中的风味都是如何产生的呢?  



咖啡是一种农作物,和我们日常吃到的水果蔬菜是一样的,每个城市地区的蔬菜瓜果都会有相同的属性,但在口感和味道,甚至形状和品种也会有些许差异,所以既然是长在地里的,原产地则是首先引导风味的因素。

3.jpg

在咖啡的世界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分布在南北纬25度之间的地带,非洲,中美洲,南美洲,亚洲及部分岛屿国家。根据每个产区的海拔,气候以及土壤,在咖啡的生长过程中,易受环境的影响,孕育出风格各异的咖啡。

4.jpg

另一方面咖啡树的品种也决定着咖啡的风味:例如下图中的大树,最粗壮的三个枝干,分别是罗布斯塔,阿拉比卡和利比利卡。这是目前咖啡的三大品种。

5.png


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是市场占有量最大的种类,差异却是非常明显的,其区别在于两个品种的化学成分不同。
我们都知道咖啡中含有咖啡因,是令人兴奋的物质,同时咖啡因也会已苦味的形式被我们感知,另一种绿原酸物质提供酸和苦的味道,而在罗布斯塔中,咖啡因和绿原酸的含量都多于阿拉比卡。

6.jpg

(左:阿拉比卡,右:罗布斯塔)



不仅如此,带来甜感的蔗糖,含量少于阿拉比卡,所以罗布斯塔咖啡豆通常表现出高醇厚度和更多的苦味。而阿拉比卡很容易表现出复杂多变,优质的风味。


同时,咖啡的处理法也是重要的环节去影响风味。我们所喝到的咖啡其实是咖啡鲜果的种子,包裹着种子的羊皮纸,果胶,果肉以及果皮都是为咖啡提供风味物质的结构。

7.jpg


我们将咖啡的基础处理法分为三种,分别是水洗,日晒,蜜处理。

8.jpg


日晒,作为最原始的处理方式,是将采摘后的咖啡鲜果直接晾晒干燥,因保留了完整的咖啡结构,果皮,果胶以及果肉都可以充分提供风味物质,以及参与发酵的丰富微生物。


使得日晒处理法更多表现为莓果类,高甜度的热带水果以及红酒风味。

9.jpg

(日晒)

蜜处理则是在去除果皮,保留咖啡的果胶层进行发酵,干燥处理,果胶内较多的糖和微生物参与发酵,因而蜜处理的咖啡甜感饱满,种子本身的坚果风味也会凸显。

10.jpg

(蜜处理)



水洗处理区别于前二者的丰富饱满,通常表现为干净,明亮的柑橘风味 。

11.jpg

(水洗处理法)



是因为在干燥之前,水洗豆会将果皮,果胶全部去除,外部可以产生风味的物质都被去除后,便只剩下种子内部的化学物质来提供风味,所以水洗咖啡代表了干净,简单的风味特点。

12.jpg

(水洗处理法)


在每一种处理法中,我们最终会将咖啡豆中的含水量干燥至10-12%,在这个范围内,咖啡胚芽可以保持活跃的状态。

13.jpg


一旦胚芽死亡,咖啡中的风味物质也会很快流失,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陈年豆,有明显的木质风味。


水分导致胚芽死亡的情况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水分含量过低,胚芽干死,这一情况表现出的正是咖啡豆加速老化。

14.jpg

(死豆)


另一种情况则是水分过高,胚芽在潮湿的环境下易出现霉变死亡的状况,随之影响的就是咖啡豆成为死豆,或是霉菌豆。

15.jpg

(霉菌豆)



带来霉味,木质味或是不愉悦的杂味。

同样,即使是干燥良好的咖啡豆,也需要在正确的储存环境保存,因为咖啡豆具有极高的吸附性,若仓储环境下有异味或是过高的湿度,生豆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储存生豆时,控制在21℃-22℃和相对湿度在60%-65%左右的稳定环境中储存。 

16.jpg


良好的储存条件也会影响咖啡烘焙时的风味展现。


前面讲到的处理环节,是咖啡果通过种子外部的结构来改变风味,那烘焙环节则是通过咖啡种子内部的化学物质的变化来呈现风味。

17.jpg


从生豆到烘焙豆,咖啡中的八百多种风味物质,在烘焙后被我们所感知。


在烘焙加热的过程中,咖啡豆内部的有机酸,蛋白质等影响风味的物质不断分解,越深的烘焙度,酸的保留会越少,被感知到的就是烘焙越深,酸度越低,咖啡越苦。 

18.jpg


同时在烘焙意式咖啡的时候,很常见到拼配的咖啡,目的也是为了调整咖啡的风味。 
最终,咖啡风味的呈现就由咖啡师来选择了。通过多种方式,器具,以及技能的展现,才得到我们手中的这些风味。

19.jpg

作为咖啡的疯狂爱好者,很多时候也会因为场景,时间以及心情的变化,对于咖啡的风味也有不同的期许,因人而异,你最喜欢咖啡中有怎样的风味呢?

美国咖啡师Sam教你做手冲



(腾讯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n0906rnzolb.html)

手冲,原理是将咖啡粉放入一容器中,加上过滤器(滤杯或是滤纸,滤布),然后将水缓慢润湿咖啡粉,持续加水到合适浓度,被溶解的咖啡液会透过过滤器滴落杯中。

WechatIMG172.jpeg
WechatIMG178.jpeg
  • 冲煮要点:通过调整咖啡粉研磨度,水温,水流速度,时间,粉水比来达到理想萃取的风味。

( 温度计,搅拌棒 )

( 温度计,搅拌棒 )

  • 准备器具:磨豆机,滤杯,滤纸,分享壶,手冲壶,木棒(用来搅拌),温度计,水壶,电子秤。

(从左至右 - 水壶,分享壶,滤纸,滤杯,手冲壶,手摇磨豆机,电子秤,豆子)

(从左至右 - 水壶,分享壶,滤纸,滤杯,手冲壶,手摇磨豆机,电子秤,豆子)

  • 操作步骤:

  1. 准备好所有需要的器具,热水和咖啡粉。

  2. 延边线折叠滤纸,放在滤杯中。用热水浸湿滤纸,很好的贴合在滤杯上。

WechatIMG175.jpeg

3. 将滤杯和分享壶组合,将咖啡粉倒入滤杯中。我们使用16:1的水分比,所以这里咖啡粉的用量是20g。

WechatIMG176.jpeg

4. 确认好水的温度,在88-94之间,依据不同咖啡豆来选择合适的水温。开始细水流向咖啡粉中以画圈的方式注水。

5. 滤杯中的水全部滴滤完成(时间从开始闷蒸计算,在2-3分钟之内),移开滤杯,可以开始品尝~

第一次注水(闷蒸):使用粉量的3倍水量,分量是20g,所以我们注水到60g,让咖啡粉全部浸湿,开始计时20-30s。通过闷蒸释放咖啡粉中的二氧化碳,越新鲜的咖啡,排出的气体会越多。

第二次注水:以画圈的方式匀速注水至260g。中间也可以分多次注水来调整至合适的冲煮手法。

  • 参数建议

WX20190807-114602.png


  • 特别说明:在调整冲煮手法的过程中,我们常采用只调整一个变量的方法来找到合适的冲煮参数。


在手冲的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是法兰绒滤布手冲,不同于以上所说的,法兰绒所使用的过滤器是使用柔软带有绒面的毛织物。

WechatIMG177.jpeg

较多的滤水孔,且绒面吸收保留咖啡中的油脂,使得咖啡风味呈现醇厚,顺滑的口感。在使用中需要注意滤布要反复清洁。

 

夏天不得不试的咖啡玩法

小暑已过,大暑来临,天气越发燥热,热咖啡已经让不少人脸上“重回青春”,痘痘泛滥,但如我一般咖啡瘾重度患者恐怕戒不掉,只能忍着脸上的疼痛了。

1.jpg

无独有偶,一位重庆朋友向我咨询是否能给她提供冷萃咖啡,想在自己即将开业的火锅店里,加入这种饮品。

2.jpg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真的太有趣啦!既新颖又时尚,突然很期待这样的组合,不知能迸发出怎样的风味。这位朋友的点子启发了我,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告诉你们,为什么我们要做冷萃?




什么是冷萃?


国内很多人对“冷萃”的印象来源于星巴克。

3.jpg

我们通常在咖啡馆喝的手冲、虹吸等单品咖啡的制作属于“热萃”—用热水来萃取咖啡粉里的物质。冷萃又与一般的冰咖啡不同,一般我们喝的冰咖啡是用热水萃取咖啡后加入冰制成的。

4.jpg

冷萃则是用常温、甚至冰水把咖啡粉中的风味物质萃取出来。由于低温萃取,分子较大的风味物质,比如单宁酸,不易被萃取出来,造就了冷萃顺滑、几乎零苦涩感的优势!

5.jpg

冷饮让人在酷暑里瞬间清爽,而冷萃不仅提神醒脑,同时既方便又能喝到各种风味(当然和豆种、烘焙等相关),这让家庭手作冷萃开始流行。



市场趋势

   

其实冷萃咖啡在美国早已很流行了,且在逐年增长。

有数据显示,随着玩法层出不穷,美国冷萃2017年销售额比常规冰咖啡高28%,而到了2018年这个对比则是高出40%。而冷萃在加拿大比美国更盛,2018年其销量比常规咖啡高达85%。

6.jpg

(图:美国调查表)

    冷萃一定会越来越火。



氮气冷萃咖啡太好喝了!

通过在冷萃咖啡液中“打入”氮气,最终会形成一种特有的丝绸般的、绵密的的质感。在喝的时候,无数的小气泡也会让液体喝起来更为厚实。

7.jpg

除此以外,氮气对于咖啡液体具有保鲜的作用。

美国大学食品化工教授Matthew Hartings认为,咖啡也是极易氧化的一种物质,就像铁生锈的过程,暴露在过度的氧气环境中,时间越长所产生的酸和苦味就越多。

8.jpg

因此,加入氮气能够减缓咖啡风味物质降解速率。通过氮气的灌入,液体中的氧气被排出,让咖啡内的风味物质更稳定。

9.jpg

几乎40度高温的炎夏,谁能拒绝一杯柔滑、可口又风味四溢的氮气冷萃呢!



制作及储存方便


大部分的冷萃方式,都可以大量制作,而且由于低温萃取,咖啡液体可以相对长时间的储存,这很适合需要大批量出品的(连锁)咖啡馆。

10.jpg

同时,一定程度上冷萃降低了成本。

请注意这里“成本”不只是咖啡豆等原物料,更重要的是咖啡馆员工制作产品的时间成本降低,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精力去做其他(比如客户服务等)。




玩法新颖


    --冷萃到底有多少种玩法?

    --这个答案可能是“无限种”!


你可以通过调整水和咖啡粉的比例制作出各种不同浓度的冷萃咖啡液,然后加入果汁、糖、蜂蜜、牛奶,或者各种基酒、苏打水,甚至加入各种食材。

11.jpg

也许我的朋友会在烫火锅后,用冷萃咖啡涮一涮,然后再吃,哈哈,谁知道呢!冷萃饮品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太多啦!比如Torch在冷萃液里加入氮气,这样的组合让咖啡口感相当爆炸呢。

12.JPG

(Torch氮气咖啡)



不光是口味可以做文章,冷萃咖啡连外包装都能被玩得很嗨(以下图片来源于网络)。

瓶装冷萃现在走入各大咖啡馆,甚至是超市里。

13.jpg
14.jpg

有的设计让人眼花缭乱,但确实很可爱,忍不住想买啊!

15.jpg

最近出来粉末的“随行冷萃咖啡”,外包装做的类似随行杯,喝咖啡越来越方便。

16.jpg

还有这种,包装好可像茶一样“泡”着喝的方式,看起来也挺不错的。

17.jpg

 和金酒的混合,成了“基础款”。

18.jpg

当然,你还可以来点重口的。

19.jpg

或者加些水果和奶油什么的。

20.jpg

对于经营咖啡馆的朋友们,这不就是成堆的新品吗!

还能说的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这个既能满足咖啡瘾,又解暑的冷萃咖啡让我们爱死它了!这么潮流的饮品值得您马上去尝试!

21.png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下一次我们会分享关于冷萃的制作原理和方法。如果你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分享、留言哦。

欢迎讨论。

截流对手冲帮助究竟有多大?

作为一名咖啡从业者,我发现很多咖啡师在做手冲咖啡时,几乎每一壶咖啡都进行截流,已经把截流作为习惯性动作。

1.jpg

那么截流一定会比水流萃取完毕的咖啡好喝吗?截流对手冲咖啡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什么是截流?


“截流”简单而言,就是将水流截掉。那么手冲咖啡里“截流” 意味着什么呢?

2.GIF

(截流)

当你注水到咖啡粉里,通过水去萃取咖啡里的物质,但有部分水和它携带着的萃取物还没有从咖啡粉里滤出,就被丢弃。

3.GIF

(不截流)




咖啡萃取的三段物质


为什么很多咖啡师喜欢截流呢?我们可能需要先了解下咖啡的萃取是怎样进行的。

 

一颗咖啡豆有70%是不可萃取的木质纤维,30%的物质可以被萃取。而这30%物质里,好的物质通常仅18%-22%左右。所以我们的目标很明显:希望尽可能将咖啡里好物质萃取出来,不要把不好的物质带出来

4.jpg

幸运的是,咖啡里的物质并非都是以相同速率被水提取出来。由于分子量大小,首先萃取出的是小分子的“酸”,然后是中分子“甜”,最后才是我们不喜欢的大分子“苦、涩”

5.jpg

这样就很好理解咖啡师们“截流”的行为了。刻意控制或者截掉咖啡冲煮后段的水流,就是为了防止将咖啡里不好的苦涩味带出来。


截流是众多调整方式的一种


归根到底,截流的目的是避免苦涩味,让冲煮的咖啡更美味。

6.jpg

但是调节萃取的方式有很多,“截流”如此受宠,甚至成为很多咖啡师避免苦涩的“救命稻草”,可能因为它是最方便的调节方法了吧。

 

方便的同时,“截流”手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

  • 盲目截流很容易造成萃取不足,咖啡丢失中后段风味

  • 新人不易掌握截流点,增加出品的不稳定性

  • 停止注水到萃取完毕大概还有30秒-1分钟的时间,可以进行出品准备,但是截流意味着你无法离开,繁忙时段每一秒都很珍贵。

7.jpg

好吧,我承认对于“截流”这一手法有些偏见。我们还是用最直观的实验来解锁,截流对手冲帮助究竟有多大吧!

 

3组实验—萃取方案对比


我选取了3种经常遇到的手冲情况,每种情况进行一组实验,(每组实验都会进行常规参数不截流、常规参数截流、调整冲煮变量不截流,这几种萃取方案)将不同萃取方案结果作感官对比。

 

中/深度单品萃取方案

第三波浪潮以来,精品咖啡馆的意式咖啡都走向浅烘趋势,单品更是难得见到中/深烘焙。很多咖啡师习惯了浅烘豆萃取方案,当同样手法冲煮中深烘咖啡时很容易出现焦苦,是不是截流就一了百了呢?

8.jpg

如果你了解烘焙,就知道随着烘焙温度升高,大部分有机酸和造成花果香的酶促化物质开始分解,焦糖化、香料等风味物质形成。简单而言,深焙咖啡萃取是直接跳过前段,进行中后段物质萃取的。


我们进行了4种方案的对比。磨豆机统一用迈赫迪危地马拉。

 

  • 咖啡豆:云南水洗    

  • 烘焙度:中深     

  • 研磨度:3.5   

  • 水温:90℃    

  • 水粉比:1:15

9.png

可见,截流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调整“温度”参数,降低了萃取效率,同样时间内,尽可能避免了大分子苦涩物质的萃出,得到了一杯不错的水洗云南。

 

 

高密度豆子萃取方案


高海拔咖啡豆相对密度也比较高,烘焙师为了将其丰富的内涵物展现,通常采取浅烘焙。密度高、烘焙浅,造成这类咖啡难萃取,细粉多的特点。

10.jpg

 我们进行了3种方案的对比。磨豆机统一用迈赫迪危地马拉。

 

  • 咖啡豆:埃塞耶加雪菲   

  • 烘焙度:浅    

  • 研磨度:3.5 

  • 水温:91℃    

  • 水粉比:1:15

11.png

此种情况下,截流相对其他调整方案更有优势,在得到一杯不错咖啡的前提下,也简化了操作步骤和节约出品时间。


大粉量萃取方案


15-20g是我们冲煮咖啡时常用的粉量。


很多咖啡师没太大把握使用大粉量冲煮,原因是大粉量拉长了萃取时间,意味着有一部分咖啡粉处于长期浸泡的状态,易造成萃取不均匀,冲煮出的咖啡苦涩感几率非常大。那么截流会不会是一个好方法呢?

12.jpg

我们进行了4种方案的对比。磨豆机统一用迈赫迪危地马拉。

 

  • 咖啡豆:云南日晒    

  • 烘焙度:中浅     

  • 研磨度:3.5    

  • 水温:90℃    

  • 粉量:30g   

  • 水粉比:1:15

13.png

大粉量冲煮出完美咖啡确实有难度,通过一个参数的改动或者仅仅是截流,明显无法达到目标。

14.jpg

在尝试了同时降低水粉比和水温等参数情况下,终于得到了一杯相对平衡的咖啡。


经过几组常见冲煮情况的感官分析,可以看到很多咖啡师习惯使用的“截流”确实有它适用的时候,但并没有那么万能。

15.jpg

调整咖啡的萃取,让冲煮的咖啡更美味的方法有很多。无论使用怎样的手法和方式,我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变量,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搬各种冠军手法。否则最终也只是徒有其形,不得其味罢了。

 

你们对冲煮的各种手法持怎样的观点呢?欢迎交流。

掌握冲泡曲线图,助你玩胜手冲的三部曲 

对于专业咖啡人来说,咖啡冲泡曲线图对判断咖啡品质的好坏、咖啡器具(的合适)和员工(是否做好咖啡)是必须的。咖啡冲泡曲线图对咖啡店和烘焙厂的培训和研发十分有用。

WechatIMG144.jpeg

这表格看似简单,许多变量在一个小区域内交错汇集,但对于从未接触它的人来说,需要理解它还是有一定难度。下面你会学到使用冲泡曲线图的三个步骤以及改正你冲煮方法的三部曲,使你达到理想的萃取。



所需工具:

• 一杯按照你平时手冲方式冲泡的咖啡,并且记录好水粉比等要素。

• 一个TDS测量仪

• 咖啡冲泡曲线图,是SCAE欧洲精品咖啡协会(如今的SCA精品咖啡协会)制定的,以克/公升为单位。


专业词: 

• 浓度 - 指在饮品中存在的可溶物的测量,通常表示为风味物质与水的百分比。

• 萃取度- 或有时称为“可溶解物产量”—指从豆子中提取的可溶解物量,也可用百分比表示。

• 冲煮公式- 指咖啡用量和所用的水的比例。

WechatIMG146.jpeg



第一步

  • 绿色对角线,代表你所用咖啡粉水比配方。

  • 每条斜线的顶部/ 右侧都有一个以克为单位的重量。

  • 这意味着,如果你用500ml的水冲泡30克咖啡,你需要将咖啡粉克数翻倍,找到表示60克的线,因为图表是以1 公升的水为基础的。




第二步

  • 蓝色线代表浓度。

  • 当咖啡冷却下来,你可以把几滴咖啡液滴TDS测量仪上,从而测量咖啡中的总溶解固体。

  • 一杯手冲咖啡98-99%都是水。

  • 哪怕很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咖啡的醇厚度、风味和香气。

  • 在图中找出对应的水平线表示测量好的TDS值。




第三步

  • 找出你的粉水比(对角线)和浓度线(水平线)的交叉点。

  • 在它们交叉点,沿着垂直线在图表找到萃取率的百分比。




根据50—60年代,Lockhart博士在美国进行冲泡曲线图的研究。SCA定制的冲泡曲线图突出了最佳的冲泡方法,其浓度为1.15-1.35,萃取率为18-22%。

WechatIMG147.jpeg

上面的图表是由SCA制作的,使用相同的萃取率(18-22%),然而选择了浓度稍微重一些的1.20-1.40%之间。可以肯定地说,不同的文化和市场对咖啡强度的偏好可能略有不同,但18-22%的萃取率保持不变。


冲泡曲线图仅用于为冲泡某款咖啡时,提供理想冲泡的正常目标区域。但每种咖啡都不一样,它的最高潜力有可能在图表上不同的区域体现。




调整冲泡的三个步骤

640.gif

假设你使用冲泡器具都正确,水温大约为93℃,冲泡约4分钟。)


问题1:

你的冲泡比率太浓或太弱,无法位于穿过图表中心理想的冲泡阴影框的对角线上(以绿色突出显示)。

调整方法:

更改水粉比,直到达到其中一条正确的线上。

问题2:

浓度大于总溶解固体的1.40%或你的可溶性产量(萃取率)大于22%。

调整方法:

研磨度调粗,重新冲泡并测试。

问题3:

浓度小于1.20%或萃取率小于18%。

调整方法:

研磨度调细,重新冲泡并测试。

WechatIMG148.jpeg

杯测时,破渣,捞渣和注水的不同方式会影响浓度和萃取率吗?


众所周知,我们经常开咖啡课程。 

Q课是我们众多课程之一,Q课的目标之一是校准杯测师的感官。因此当业内人士谈论咖啡质量时,我们有一个标准来做决策。

WechatIMG82.jpeg

在协助过的10次Q课程中,我注意到许多人已经自己预先有了关于如何破渣,捞渣和倒水的方法


这使我开始思考,这些不同的操作方法对咖啡的浓度和萃取率的影响有那么大吗?如果是,那么Q课必须要给予统一的操作指导,破渣、捞渣和倒水方法的统一校准。

WechatIMG73.jpeg

所以我带着疑问来到了我们的杯测实验室并使用VST浓度折射仪做了一些实验。



实验目标

确定注水、破渣和捞渣的方法是否会影响到浓度和萃取率?

如果是,那么我们需要更加小心地去注水、破渣和捞渣,并设立一个标准。



实验细节

我用了11g 的咖啡粉并在每一个杯测碗中注满水,水量是200g。

萃取率 = (浓度 x 液体重量)/粉量



在杯测时,粉量和液体重量是相同的,所以萃取率取决于浓度。我没有计算萃取率,但是根据公式来看萃取率越高浓度越高。

WechatIMG74.jpeg

注:每一组实验改变一种变量,同组实验使用的咖啡相同。然而不同组实验所用的咖啡可能不同。所以浓度的结果不适合跨组对比。


以下为四组不同变量的实验,每组实验我会每隔30秒测量一次浓度,到12分钟为止。

变量一:破渣时间

  • 破渣方法是推两下然后搅拌

  • 会在以下时间破渣,然后立刻捞渣

  • 捞渣时间为 3:00 / 4:00 / 5:00 /  6:00 

WechatIMG76.jpeg

(实验数据之一,完整数据见文章末尾)

变量二:捞渣时间

  • 浸泡4分钟后破渣

  • 破渣方法是:推两次然后搅拌

  • 捞渣时间为:立刻捞渣 / +2 分钟 / + 5 分钟

WechatIMG77.jpeg

(实验数据之一,完整数据见文章末尾)



变量三:破渣方式

  • 浸泡4分钟后破渣

  • 会使用不同的破渣方法:搅拌 *1 / 搅拌 *3 / 搅拌 *7 / 推*2, 然后搅拌 / 推*7  

WechatIMG78.jpeg

(实验数据之一,完整数据见文章末尾)



变量四:注水水流

  • 多次绕圈

  • 一直平衡低注水 

  • 一直平衡高注水

  • 浸泡4分钟后破渣

  • 破渣方法是:推两次然后搅拌

WechatIMG79.jpeg

(实验数据之一,完整数据见文章末尾)




注:

1. 高注水的咖啡表面气泡最多,但浓度最低;

2. 低注水和绕圈注水的浓度非常相似;

3. 低注水杯子1不小心有一些咖啡洒出,所以所有相关浓度读取数值偏低。




- 结论 -

1、类似于我在法压冲泡中所见到的,完全浸泡式方法的萃取,当浓度在某一点达到极点后,在此之后浓度增加地非常缓慢 杯测也是一样的。


2只要所有的咖啡粉浸泡在杯中,破渣的不同方法并不怎么影响结果。破渣时间似乎只对前几分钟的浓度产生影响,然后浓度便平衡了。捞渣时间似乎也没有影响。


3高注水产生较低的浓度和萃取率 我认为这是由于气泡的形成影响了萃取, 绕圈式注水似乎并没什么影响。 可以想象,因为是咖啡粉,所以需要浸泡4分钟然后再破渣。

WechatIMG75.jpeg


以上就是我关于“ 杯测的浓度和萃取率是否受破渣、捞渣和倒水的方法影响” 的实验,希望为大家破除迷思。





完整实验数据如下:

WechatIMG76.jpeg
WechatIMG80.jpeg
WechatIMG81.jpeg
WechatIMG77.jpeg
WechatIMG83.jpeg
WechatIMG84.jpeg
WechatIMG78.jpeg
WechatIMG85.jpeg
WechatIMG86.jpeg
WechatIMG87.jpeg
WechatIMG88.jpeg
WechatIMG89.jpeg
WechatIMG90.jpeg
WechatIMG91.jpeg
WechatIMG79.jpeg





门店培训:变“厚”为“薄”有方法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在香港考核AST的朋友们刷爆,看着每一个人兴奋又灿烂的笑容,真心地恭喜大家获得了证书。


参与考试,不论是为了挑战自己,还是要成为一代名师,免不了会受到别人的咨询,但没人会质疑你的理论和理念,因为已经拿到了认证(是的,这一张纸有时候就这么有用)。

1.jpg

但为人师表真的那么容易么?当负责一家咖啡馆的培训的时候,能否让被培训者正确、有效地获取自己信息呢?真正接触到门店各类培训状况后,我的答案并不乐观。

 




- 引发思考的案例 -

在SCI店长课中,有一堂课专门教授学员如何作为真正的培训人员。我们做过一次小组练习,带来了思考:

学员们分成两组,需要教一位没有制作和品鉴咖啡经验的朋友,达到某个培训效果。在60分钟内,每一组要制定培训计划,然后用所学的方法教朋友达到培训目标(是不是和门店类似?)。


最后,两个小组的培训目标如下:

第一组:能正确萃取出一份符合指定咖啡豆风味的浓缩咖啡;

第二组:能品鉴浓缩咖啡。

2.jpg

接触过咖啡的人看到以上目标,大概都会有一个感觉:浓缩萃取比浓缩品鉴明显更好培训啊!因为培训一个从未接触过感官的人,要讲的知识点实在是太多啦,但时间有限。

但这次的结果恰恰相反:那位朋友觉得“品鉴培训”更清楚、更直接,她也很开心能品鉴咖啡馆的浓缩咖啡了;而浓缩制作也学会,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3.jpg


在场的所有学员都接受过很多专业技能、机构的培训,也有门店经营经验,但结果非预期,到底是为什么?因为第二组找到了培训的“方法”,在短时间也能高效率让人吸收的方法。





- 门店培训的误区 -


   这段时间在各处做培训,关于咖啡类的培训有,关于管理的询问更多。我很开心看到,咖啡馆的店主、店长们都开始关注管理问题,而非只是一味研究咖啡。


其中,对于培训,会有抱怨:

  • “我说了那么多,员工为什么还是做错。”

  • “应该说得很明白了,为什么他们还是没领悟到?”

  • “我们接受过很多培训,内部或外部的,公司花了钱,还是没效果。”

  • “(员工)不接受我的培训,还是用老办法在做事。怎么办?”

  • 

在屏幕后面的您,可能会感同身受,可能觉得可笑。

5.jpg

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其中就有门店对培训的误解。而在这样的误解中,门店管理者会越来越累,不是身体累,是心累。如果管理者累了,是无法带动其他人,最后恶性循环。

培训是双方的,在要求员工理解培训者和培训内容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培训内容被员工最大化吸收。




- 变“厚”为“薄”有方法 -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难道能让所有人接受度都一致?

答案是不能。

但我们有方法提高这一可能性。


6.jpg

首先,要意识到,门店培训与单纯的授课不一样:不是强调的“为什么”,而是强调的“如何做”。任何高深理论的目的在于更好、更有效的实践——对于运营一家咖啡馆的朋友们,请务必要保持清醒。

其次,培训变“厚”为“薄”不是真的“薄了”“少了”。“薄了”“少了”是对员工,而对于培训者,可能反而更“厚了”。


这里分享一些培训需要注意的点,需要不断地关注。



  1. 学会做计划,并告诉你的员工

培训从来不是随心而动的事,也不是只能在脑子里过一遍的东西,它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文字性规划。


培训前,请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并且记录下来:

  1. 培训内容、目的是什么?

  2. 培训的方式用什么?

  3. 需要准备什么,需要找谁配合?

  4. 被培训者的情况(甚至性格特征),讲话方式应该怎样?

  5. 考核方式是怎么样?


有了以上的规划和目标后,在培训前,就会心中有数。此外,在培训第一堂课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你的员工,本次培训的目的和内容,越具体越好,因为了解得越多,人会越好地准备自己。

7.jpg

作为培训者一定要重视“心里暗示”这件事。



二、压力式地重复,相对轻松的氛围


我们来说一下记忆的形成。


记忆存在于人的大脑皮层,记忆的获取与大脑突触的抑制、促进有关。大脑一旦受到了刺激,在每个神经细胞上会长出很多神经元突起,这些突起会与突触连接,连接总量会形成记忆。不断的刺激使细胞间联系更加紧密,突触增加,信息才容易通过。


按以上的理论,可以解决“为什么员工记不住”的问题。

8.jpg

日常培训的时候,需要用某种压力式的重复,让记忆更牢固。


比如,员工工作有失误,管理者发现后,必须立即告诉员工并要求其当场改正;培训的时候用抢答、竞赛等方式,重温培训内容,并且务必让员工亲口说出培训的要点;一定加入考核、考试。


  这也是为什么鼓励人们去参加比赛的原因,因为比赛是有压力的,会让人不断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能达到最好结果。

9.jpg

  压力即动力。


友情警告:请不要因为以上原因,去惊吓员工或对员工盲目施压……



这是要说的第二个部分。

记忆需要在压力/刺激中形成,但我们做过一些调查,结果是:员工对培训的接受度,是与整个氛围轻松自由与否有关:越轻松的氛围,越能接受。所以,培训的氛围营造很重要。

10.jpg




三、“少食多餐”的教学节奏



    ——为什么要变“厚”为“薄”。

    ——因为员工吃不消啊!



太多的内容固然很好,丰富的知识可以让人感到饱满。但回到最初的培训落脚点:任何高深理论的目的在于更好、更有效的实践,员工吃不消、记不住,还谈什么吸收。

11.jpg

所以我们建议,你得将培训内容分“板块”,然后“少食多餐”的节奏,做门店的培训。例如:培训的内容是“打发奶沫”,可能教学板块包括:

  1. 理论:对牛奶的认识及打发原理

  2. 液面高度及蒸汽棒的角度

  3. 入气及旋转

  4. 用洗洁剂加水练习(达到绵密效果)

  5. 用牛奶练习(认识干/湿奶沫)

  6. 安排时间考核

 


四、故意用些“错误的操作” 

我们总是会教员工正确的方法,却忽略员工可能并不知道“错误的操作”带来的负面结果。

12.jpg

比如打奶沫,你可以用不正确的操作,让员工真实地看到不好的结果;你可以用不好的服务方式,让员工感受不舒适的体验;等等。


正向思维,反向操作。



门店运营会遇到很多状况,任何一位培训师都无法预料到。朋友直接打趣地说道:(在门店总是碰到)莫名其妙的事情,这才是正常的。

13.jpg

所以,篇幅有限,想说的其实还很多。

以前我在“象牙塔”闭门造车,出来做培训后才发现“水深火热”。但如果有方法和工具,不断总结,乐于分享,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好。


    “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这是运营者必须的心态。共勉。

如何构建熟豆品控体系

引言:什么才是真正能够有效服务于烘焙坊的熟豆品控系统呢?



随着精品咖啡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咖啡的需求再也不是简单的“提神醒脑”。咖啡成为生活方式,更多人选择购买新鲜烘焙的熟豆自己冲泡。

1.jpg

当绿色的咖啡生豆被烘焙成咖啡色熟豆,其中蕴含了600多种芳香化合物,丰富、优质的风味让人们的感官受到极大享受,咖啡的品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烘焙商来说,这也意味着更严格的质量把控。

2.jpg

上一期我们访问并分享了国内外一些烘焙坊的熟豆品控经验,今天我们循着这些宝贵的经验,谈一谈如何构建熟豆品控体系。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能够有效服务于烘焙坊的熟豆品控系统呢?

3.jpg

这需要我们清晰地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熟豆品质,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合理且客观的品质控制系统。



生豆的物理状态

我们都知道一杯好喝的咖啡60%取决于生豆品质。所以需要对生豆的物理状态作检测,是否达到公司标准。包括含水量、密度、瑕疵率。

4.jpg

生豆物理状态检测分为2个阶段:采购前的样品检测,采购后每月定期检查。

以下是炬点咖啡实验室的采购分级记录表。 

WX20190604-173319.png

当生豆干燥到10%-12%左右时,胚芽处于休眠状态,生豆会受到环境中水分、热量的影响,如果存储条件不好,生豆会快速老化或吸收异味,造成风味损失或有杂味。

6.jpg

所以必须要定期对生豆状态作抽检。



烘焙状况检测


在生豆状态良好的情况下,烘焙决定了一支咖啡的命运。

7.jpg

所以如何有效检测烘焙结果非常重要,我将以往工作中总结的几种方法介绍给大家:


1.烘焙曲线和烘焙色值


通常烘焙坊会设定好烘焙曲线,但是不同的天气、载豆量、甚至烘焙次顺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所以需要尽可能与设定的最佳曲线保持一样的烘焙条件(当然这对大部分烘焙坊来说很难做到,需要依靠烘焙师经验去微调)。

云南波尔多日晒烘焙曲线

云南波尔多日晒烘焙曲线

烘焙色度反应了熟豆的烘焙深浅,它和产生的风味有直接关系,可以说烘焙色值是最易量化的检测方式之一,一般允许和预设色值有5个单位左右的误差。

9.jpg

如果烘焙曲线和色值都在合理区间,基本没什么问题,这对于需要当天发货的烘焙坊是个好方法。 


2.杯测


杯测是最直接,同时又最主观的检测方式。

10.jpg

想要使得杯测结果正确反应熟豆品质,需要尽可能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 杯测人员定期校准,确保大家感官一致性很重要;

  • 除烘焙师外,应该有其他人员参与杯测,烘焙师容易被自己烘焙想法影响,杯测时有预期的“好与不好”;

  • 最好不要在烘焙当天杯测,烘焙味和后期发展会影响你的判断。


杯测时使用浓度测试仪测量咖啡液浓度,也不失为一个量化的好方法。

如果你测量到的TDS在1.05左右,杯测的萃取率大概在18%-19%,表示烘焙发展状态良好。如果TDS太低,可能是烘焙发展不足。

11.png


3.顾客体验

咖啡人习惯了使用杯测的方式快速集中检测咖啡品质,却忘了顾客日常饮用咖啡并不会使用这样的方式。

我们需要使用顾客的冲煮方式测试咖啡,以及咖啡后期的风味发展变化,尽可能靠近顾客的味蕾,并收集市场反馈,作出相应调整。

12.jpg

顾客喝到喜欢的咖啡,才是我们品质管控的最终目标。


想要让顾客购买到满意的咖啡豆,不只是烘焙的把控,需要涉及的方面其实有很多。根据公司的情况,构建合理的熟豆品控体系,努力为顾客提供“不踩雷”的消费体验吧!





咖啡里的“酸”可怕吗?

引言:也许你害怕的酸咖啡,会让你爱不释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你去到咖啡馆点上一杯咖啡,尝了一口,整个口腔被“酸”弥漫,你会是怎样的反应?

1.jpg

如今,城市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越来越多咖啡馆,风格迥异的咖啡馆提供的咖啡产品也愈加丰富。

我们品尝到的不再是一尘不变的苦咖啡,还会有“酸”咖啡,甚至果酸型咖啡比例越来越多,让一些不爱喝酸的消费者无从选择。

2.jpg

被很多精品咖啡人爱之不及的“酸”却让很多消费者避之不及,“酸”咖啡真的那么可怕吗?


随机调查

我们随机访问了几十位各行业的咖啡消费者,询问他们对“酸”咖啡的态度,整理了几位代表性的访问记录如下:

表格.png

我们会发现,即使在普洱这样嗜酸的城市里,人们可以接受酸度爆表的酸木瓜、酸芒果,却依旧有很多不能接受咖啡里有酸的消费者。

3.jpg

因大致为以下3种:

1.传统深烘焙咖啡带来的固有印象,咖啡就应该苦,将酸和食物腐败联系在一起。

2.咖啡里不好的酸,太突兀刺激,无法接受。

3.身体状况不允许。



可以看到,有2/3的人不是真的无法接受带酸质的咖啡,而是他们没有喝到一杯酸质优异的咖啡,甚至有些人都没有尝试过,那何谈喜欢呢。

在门店服务时,大多数的咖啡师会尊重顾客的选择,如果你说不喜欢酸的咖啡,他们则不会再去推荐果酸型咖啡,也许你就失去了与一杯优质咖啡相遇的机会。

4.jpg

如果你不是身体原因或者拒酸人士,我们鼓励你去寻找到自己爱的那杯优质酸咖啡。




为什么?


咖啡果实是水果。

咖啡树属于茜草科植物,咖啡果实成熟时,就像一颗颗红樱桃,果肉很少但很甜。只不过和其他水果不一样的是,咖啡豆是果实的核(种子)。所以咖啡里有酸是很正常的事情。

5.jpg

而早先时候,人们饮咖啡大都为了摄取咖啡因,并不讲求风味,很多烘焙商将咖啡深度烘焙,有利于咖啡的保存和稳定性。所以“咖啡就是苦”的印象也随之留在了人们脑海中。



咖啡品种和生长条件


我们会发现,很多咖啡广告会用到“高海拔”、“阿拉比卡品种”等词语,商家将这些词语列为好咖啡的象征是有一定原因的。

6.jpg

咖啡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拔越高,意味着昼夜温差越大。咖啡成熟周期拉长,有更多时间进行呼吸作用生成咖啡豆内的风味物。各种优质的有机酸,比如柠檬酸、苹果酸等,也在这时累积。

7.jpg

阿拉比卡是比较宽泛的咖啡品种名。经常和它进行比较的罗布斯塔品种,因为基因、生长环境等不同,咖啡豆内有机酸、糖份等成分远低于阿拉比卡,这使得罗布斯塔大都喝起来无聊乏味。

8.jpg

阿拉比卡因为丰富的内含物,果酸和糖份让它喝起来清爽柔和,被更多人偏爱。



加工处理


常见的咖啡处理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日晒、蜜处理、水洗。常规处理中,水洗的酸质会更明亮,让人感知到的酸度也更高。

(水洗处理咖啡豆)

(水洗处理咖啡豆)

而蜜处理和日晒因为带有果胶或果皮一起晾晒,拥有更多的微生物发酵机会,产生的不同化合物让人感觉酸质没那么突出,甜感更高。

(蜜处理咖啡豆)

(蜜处理咖啡豆)

(日晒处理咖啡豆)

(日晒处理咖啡豆)

所以,你可以从处理方式上进行味觉偏好的选择。



烘焙

烘焙咖啡时,烘焙度越深,焦糖化程度愈高,酸性物质被破坏愈多。

对于品质优良的咖啡生豆来说,偏中浅度烘焙是个好选择,可以尽可能将自身丰富的风味物展现,比如花果香。

12.jpg

这也是为什么精品咖啡豆更偏向浅烘焙,它可以将咖啡本身的魅力更多展现。


味觉作用


试想下如果你吃到的苹果、菠萝、猕猴桃只剩下甜,你还会喜欢吗,会不会觉得像是假水果?

13.jpg

这是因为我们常说的四大味觉“酸甜苦咸”是相互作用的,酸甜甚至一点儿咸,让味道变得立体丰盈。

14.jpg

所以咖啡里的酸也有同样愉悦味觉的作用,它可以加强咖啡中类似“酒香、水果“的风味。


经过上述的总结,是不是发现咖啡里的“酸”并不都那么可怕呢?

优质的酸和良好的甜感结合,带给我们如果汁般的美好体验。虽然是否选择喝一杯带酸的咖啡是个人的选择,但因为一些误解而让自己错失可能喜欢的东西,就太可惜啦。

如果你对酸产生了兴趣,下一次去到咖啡馆不妨让咖啡师为你推荐一款优秀的果酸型咖啡吧。

好奇心 | 冲煮前一定要浸湿滤纸吗?

冲煮前到底要不要浸湿滤纸?

好奇宝宝Saya被这个各说其词的问题困扰了很久。虽然有人做过实验、写过文章,但没有自己动过手,内心的冲动无法抑制。

WechatIMG48.jpeg

所以就在一个阳光灿烂、略带闷热,一看就是要搞事情的早上,Saya拉着大白做了一个传统教学VS不走寻常路的实验。


-背景-

关于浸湿滤纸,听过正反方各种理由:

WechatIMG49.jpeg

这是从用不同冲煮方法的咖啡师口中得到的,有的理由完全是矛盾的。不知道说这些话的咖啡师们有没有做过实验,但绝对激起了做这个实验的激情。



-实验-

  • 实验滤杯:HarioV60陶瓷滤杯、Kalita不锈钢蛋糕   杯、Bonavita陶瓷聪明杯

  • 实验滤纸:Mola、V60漂白滤纸

  • 实验冲煮:SCI冲煮导师大白

  • 实验咖啡:Torch山人咖啡豆

  • 参与Q-Grader:网红Joel、烤豆师傅小白菜、好奇宝宝Saya

WechatIMG50.jpeg
  • 实验目的:在同一种滤杯冲煮方法、水温、滤纸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对浸湿或者不浸湿滤纸做出的咖啡的TDS、萃取率、口味口感进行对比。

WechatIMG51.jpeg

其中,TDS用测量仪测量,萃取率由公式计算,口味口感由三位Q做杯测记录,记录表如下:

WechatIMG52.jpeg

我们大白老师不停地做啊做,三位Q不停地喝啊喝。然后喝得High了起来(莫不是喝得太多……)

WechatIMG56.jpeg

言归正传,最后的实验结果还蛮有意思的。

首先,祭出综合了3位Q评分的测试记录表:

WechatIMG53.jpeg

我们用这3款滤杯分别进行“未湿滤纸和湿滤纸冲煮咖啡”的对比实验,每次对咖啡的7项细节评分,总结出以下几点

1. 不湿润滤纸和湿润滤纸对于咖啡风味走向没太大影响,但味道有明显差距;

2. 没有湿润滤纸的咖啡比较呆板、回甘带有干、涩感,湿润滤纸后冲煮的咖啡明亮上扬、触感顺滑;

3. 从萃取率上看,湿润滤纸冲煮的萃取率略高于未湿润滤纸的咖啡,但相差不大。



-延伸-


- 冷水润纸还是热水润? -

 

“冲煮前滤或者不滤”的问题被解答以后,我们又突然多了一个疑问:如果要浸湿滤纸的话,用冷水还是热水比较好呢?

WechatIMG54.jpeg

于是,三个好奇宝宝择日不如撞日,干脆把这个实验也做了。

我们直接用V60做实验,做了两份咖啡,萃取每份咖啡前都湿滤纸,区别只是一份用热水湿,一份用常温过滤水湿。


实验数据如下:

WechatIMG55.jpeg

总结:冷水湿润滤纸冲煮的咖啡甜感略胜一筹,质感偏厚但杂,冷下后调有苦涩。

当然,我们相信每一种器具、每种滤纸、浸湿或不浸湿都有方法可以让咖啡风味更出彩,有几位喜欢日式冲煮法的朋友,还是会选择不浸湿滤纸。

这次的实验结果仅是一个参考。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做不同的实验,多多交流。

作为一家烘焙公司,你让顾客踩雷了吗?



作为一家烘焙公司

不知道你是否收到过顾客这样的反馈


“听很多人说你们公司的熟豆很棒,我很兴奋地购买了一包咖啡豆,结果冲泡出的是一杯不尽人意的咖啡。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冲泡上出了问题,调整冲泡后依旧如此。我觉得自己被骗了!”

 

当然,不是他的冲泡有问题,也不是那些称赞者在说谎,只是他不幸地买到了没有被把控好品质的熟豆。

1.jpg


当咖啡店或个人从烘焙坊购买某支熟豆时


  • 首先,一定希望这支咖啡没有不好的味道,风味符合自己预期。

  • 其次,很多顾客会有自己偏好口味的咖啡,会在一段时间内多次购买这支咖啡,如果每次买到的同一个产品的质量起伏不定,这会让他们伤透脑筋。


    这就需要烘焙坊有一套可检测熟豆品质的控制系统。

2.jpg

 但在烘焙坊工作的烘焙师和品控人员会发现,烘焙豆品质的把控受很多因素限制,其实并没那么简单。

大部分烘焙坊对于熟豆的品控还局限在烘焙师的杯测,即烘焙师在烘焙后自己进行杯测,判断熟豆品质。

并且因为当下“新鲜烘焙”概念的流行,当天发货的要求使得烘焙坊不得不烘焙后立即进行杯测。

3.jpg

 

然而,这样的品控方法存在很多不足



  • 完全凭借个人感官,无法量化检测;

  • 烘焙师劳累工作后精力不足,感官易疲劳;

  • 熟豆当天杯测,风味不稳定;

  • 杯测不是顾客饮用咖啡的方式,存在感受的差异。



我们访问了国内外一些知名烘焙坊是如何进行熟豆品控的,以及他们在品控中遇到的难题。



 

美国阿肯色之光“—Onxy Coffee Lab

 

这是一家冠军荟萃的精品咖啡公司,几乎方圆60英里的独立咖啡馆都会向他们购买烘焙豆。

4.jpg

1.烘焙产品是提前设定好烘焙曲线的,烘焙师按照烘焙曲线烘焙即可。当然,遇到天气等因素变化则需要微调;

2.检测烘焙豆的色值,隔天对烘焙产品进行杯测。曲线和色值都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

3.同时,也会定期检查生豆质量的稳定性;

4.如果一个产品的豆子用完了,会进行新豆子和曲线的替代测试,保证产品风味的稳定。



 

国内知名连锁精品咖啡公司—Seesaw

 

Seesaw是国内做的比较成功的连锁精品咖啡品牌,全国拥有近30家门店,主要消费者为公司白领和咖啡爱好者。

5.jpg

1.生豆样品3轮测试;

2.仓库生豆月检;

3.烘焙师团队对设定的烘焙曲线、咖啡粉值进行检测,并杯测;

难题:但由于供豆需求原因,必须进行当天杯测。所以会留样豆给学院杯测,并有客诉复检与退换货环节。

 



香港网红精品咖啡公司—Urban Coffee Roaster

 

香港一线精品咖啡品牌,主理人是生豆商人,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单品咖啡豆。

6.jpg

最主要的品控流程:

1.烘豆翌日做杯测,主要以杯测表的指标评估是否达到每款豆的风味;

2.烘豆五天后会以不同冲煮参数作校正。


比如:意式拼配会模仿客人的冲煮方式,记录萃取率和风味,分析是否需要调整冲煮参数,还是烘焙曲线。


难题:是无法满足不同的客人。这需要公司有市场反馈系统,与顾客保持良好沟通,了解他们的口味和冲煮习惯,改善烘焙曲线迎合大众,让他们冲煮出喜爱的咖啡。


 (感谢summer,阿乐,June三位的回答)




每个烘焙坊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拥有不同的系统和标准,但最终目标都是要保证咖啡豆的质量和稳定。

7.jpg


作为消费者你遇到过怎样让你头疼的熟豆消费体验呢?


8.GIF

同时也欢迎同行们在留言区分享关于熟豆品控的方法和建议。

希望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可以为同样在关注熟豆品质的烘焙坊朋友们引发思考和提供参考,让消费者品尝到有保障的咖啡熟豆。

 

在下一期,我们会和大家聊一聊如何构建熟豆品控体系。

 

Mountain Time

 

在我还不熟悉咖啡的时候,很偶然的一天, 家里出现了一罐来自云南的小粒速溶咖啡,听多了雀巢三合一,看到这个国产的时髦物件,心中莫名生出一丝向往。

1.jpg

而在后来,机缘巧合的进入了咖啡行业,从咖啡师开始,有一个力量引导着我不断的向咖啡产业的上游走。


1711月,我来到云南普洱学习咖啡品鉴,有幸加入到山人计划,经过两个产季的历练,从烘焙师,干果壳豆干加工,到鲜果加工处理,基本上除了种植,我参与了咖啡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2.jpg

然而经历的越多,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每年11月到次年的3月是云南咖啡的产季,明媚的天气是产地最佳的采摘季节。而1810月的产地还在时不时的接受着大雨的洗礼,对于成熟的鲜果来说,很大程度上是种灾难。

3.jpg

吸收过多水分的鲜果在树上炸裂,由于潮湿的天气和山地的种植环境,农户来不及将炸裂的鲜果及时采摘,结果就是,出太阳后树上的鲜果被暴晒,水分流失变成干果。

而干果很容易产生霉菌,出现酚瑕疵,这是精品咖啡所排斥的。

4.jpg

也因此众人所盼的18/19产季山人计划迟迟没有音讯。



当我认为山人计划就要被搁浅的时候,我被任命去负责新产季山人项目的筹备,招募和技术指导。

5.jpg

充满意外惊喜的同时一些忧愁也涌上心头,我很开心又有机会在云南咖啡的土地上做点事情了。

而另一方面,经历上一个产季的烈日、尘土、机械噪音、一包包数十公斤的鲜果、生豆的麻袋,和怎么也讲不清状况的当地工厂大哥们的艰辛画面让我心生一颤,连脚底板都是想要拒绝开溜的模样。只是心底的一个声音告诉我一定要去!

6.jpg

在上个产季学习到的,在新的产季里去改进,至少要做出83分的咖啡才可以。

7.jpg

 在山人的工作中,感慨最多的就是:好咖啡来之不易,且喝且珍惜。


6kg鲜果,可以加工出1kg的生豆。

而一个咖农,每天最多可以采摘40-50kg的全红鲜果。

8.jpg

起初因为愿意采摘高质量鲜果的咖农并不多,即使给出每公斤3元的价格,我们也收购不到品质很好的鲜果。

9.jpg

1月左右靠近年关,大量的雨水,使得新产季咖啡有许多干果,花期提前。很多农户不得不开始下树,用撸摘的方式将树上所有的果子摘下,这意味着整个片区已经无果可收。

10.jpg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鲜果,山人就没有发挥价值的机会,也在这时,我和我的山人伙伴们面临着被散伙的困境。

但我也相信坚定的信念可以突破重重困境,我很感激我的伙伴们对于咖啡执着追求的态度,即使希望渺茫,依然去挨家挨户的鼓励农户。

11.jpg

也敬佩老板无私的大爱精神,在看到普洱的咖农已经失去信心,砍掉咖啡树的情况,我们的马丁老板决定:

“即使不赚钱,我们也要把山人计划进行下去,即使现在咖农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去管理咖啡,那我们就更要帮助云南咖啡找到提高品质的方法,发挥云南豆自身优质的魅力,让更多人去接受它。”

12.jpg



于是在春节过后,山人们开始投入到大量的处理实验中,从厚度,发酵程度,鲜果质量,不同酵母的发酵,二氧化碳的区别等方面,一共进行了近60支样品实验处理。

13.jpg

最令我振奋的是其中有四只被作为山人新产季的产品出售,品质上完全可以达到83分,我们和来自国内各个城市的咖啡人分享我们的云南咖啡,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国内消费者开始了解云南咖啡。

14.jpg

我想我是幸运的,在云南这块宝地上一直实现着自我价值。

我希望云南咖啡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云南咖啡的出生也许正如一些先天不足的小孩,它不能媲美90+,也不同于美洲豆,它的成长之路并不光彩耀眼,但也许它会是另一个奇迹男孩

15.jpg

或许你对云南咖啡的感情类似于国足,如果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对云南豆多一些希望,也许你的小小支持会挽留一颗咖啡树呢。



如果你已经开始关注这个小孩,可以在留言区分享你和这个小孩—-云南咖啡的故事。

16.jpg

我们将选取出最有趣的第一名来分享这个产季我们加工出的250g山人烘焙豆一包。

















好的咖啡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咖啡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我想这个是咖啡行业里争论不休的话题。

咖啡师的角色简单来说就是制作咖啡并且服务客户的人,咖啡师可以是一位好的倾听者、咖啡师可以是一位好的销售人员、咖啡师可以是…… 究竟咖啡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1.jpg

依我看来,在我们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无法告诉每一位咖啡师他/她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Connection 桥梁

咖啡师整个咖啡产业连接市场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将咖农和市场连接的一个重要的桥梁。

2.jpg

也可以说是咖啡行业对外展示的形象和窗口。我觉得现在的咖啡师的形象已经能够非常吸引到消费者们,新潮的发型、漂亮的纹身、时尚的着装无不展现了这个行业的朝气蓬勃。

像极了80十年代摇滚乐发展的初期,但是我不想十几二十年以后仅仅是怀念我们精品咖啡的好时代,我想每一个咖啡人都想看到这个行业在中国不断的去发展和更加的被市场去接受。

3.jpg

但是要做到这些仅有外在的部分还不足以做到。

我觉得作为一个咖啡师应该内外兼修。



Study 不断的学习

“学海无涯”学习能力不管在任何行业里都是必备的。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咖啡师的工作上手很快,起步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进入咖啡行业首选的职位。但如果你只满足于一些初级的技能而止步不前就太可惜了。

4.jpg

可以了解一下,近年来的世界咖啡师冠军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好咖啡,更多的是一些新颖的观点和充满创意的表现,好成绩的背后都是他们努力钻研的结果。创新不是要好高骛远,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先脚踏实地的学习,先将最基本的内容做到极致,再去打破陈规推陈出新。

所以不断的学习对于咖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Smart 聪明

这里说的聪明是指人际交往能力

很多人误解认为成为咖啡师很酷。人们想成为咖啡师不是因为他们对咖啡感兴趣,而是因为他们想拥有一份很酷的工作。

5.jpg

当你在咖啡馆工作时,尤其是作为一个咖啡师,你需要成为一个很好的团队合作者。作为一个咖啡师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客户,也需要跟自己的团队来共同合作,所以具备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必须的。




Passion 热情



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要保持热情

关键是对咖啡充满热情,不断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从你的错误中学习,从专家那里知道最好的内容去实践并运用到你的方法中。

6.jpg

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机会。




Service服务


文章的开头我提到,咖啡师可能是一位好的倾听者、好的销售人员、是联系咖农和消费者的桥梁。这个可以总结为服务,想要成为一位好的咖啡师必须具备服务意识

7.jpg

咖啡师们必须放下自己摇滚明星的身段,谦卑的为客户提供优良的服务,让客户有好的消费体验是咖啡店持续经营下去的前提。咖啡师有必要在这一块负起责任。






Health 健康



同时如果你想延续自己的事业你也需要保持身体健康,这是至关重要的,咖啡师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你需要能够忍受长时间站立着工作。

8.jpg

一个好的咖啡师可以让你的咖啡店生意兴隆。

反之亦然。

 


你们觉得呢?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咖啡菜单的正确解码

咖啡师:您好,欢迎光临。

顾客:你好啊,我想要一杯咖啡。

咖啡师:没有问题,这里是我们的咖啡菜单,您可以看一下想要喝点什么。

顾客:这么多啊 @.@

咖啡师:您想喝牛奶咖啡,黑咖啡,风味咖啡还是冷泡咖啡呢,我可以帮您做个推荐。

顾客:今天有点热,还是给我一个冷的咖啡吧,要加牛奶的。

咖啡师:那可以帮您做一杯冰拿铁呢。

顾客:应该是这个吧,其他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呢。谢谢你。


咖啡菜单中好听的名字那么多,到底哪一个是你想要的呢?

 

黑咖啡

指的是所有纯咖啡,不添加糖,牛奶和其他食材的咖啡。包括常说的美式咖啡,清咖。具体从以下3类来区别。


意式浓缩

Espresso被称为”咖啡之魂“一杯醇香可口的Espresso可以被用作任何牛奶咖啡的基底。它需要在压力之下,快速的将咖啡液体萃取,虽然单份的Espresso只有25-30g,却是清晨醒来,提神醒脑的一杯良药。

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近年也出现了SOE(Single Origin Espresso),不同于传统意式拼配浓缩的平衡,SOE更多凸显了单一产区的风味特点。


通常需要使用意式咖啡机在9帕的压力之下,细研磨16-18g咖啡粉,92摄氏度的水,在25s-30s之间萃取出的30g-35g咖啡液体(这里是说双份浓缩的参数)。

一杯好的Espresso拥有绵密厚重的油脂,口感顺滑香醇,拥有持久的回味。

可分为Single(单份),使用大约9g的粉量,萃取15-18g Espresso。

WechatIMG3.jpeg

Double(双份)使用大约18g的粉量,萃取30-35g Espresso。

WechatIMG4.jpeg

它们只是浓缩量不一样,浓度其实是差不多的哦。通常从咖啡机中萃取完成Espresso即可饮用,所以它是要趁热喝的哦。


手冲咖啡
最早发明手冲咖啡的是德国梅丽塔女士,不喜咖啡中有渣质感的她将吸墨水纸和一个打了孔的铜碗结合过滤咖啡中的杂质,这便有了滤纸和滤杯的原型。

WechatIMG5.jpeg

这种滤泡式咖啡干净清晰的口感特征,可以展现不同咖啡的独特风味,成为第三波精品咖啡不可缺少的一种冲煮方式。

WechatIMG6.jpeg

制作手冲咖啡需要准备水壶,滤纸,滤杯,电子秤,温度计,磨豆机,一包咖啡豆。在温度,水流,时间,研磨度,水粉比的相互配合中,可以得到一杯优质的咖啡。通常咖啡师会根据不同产区风味的咖啡豆,来调整冲煮参数,从而呈现出咖啡最好的香气,风味以及口感特色。

WechatIMG7.jpeg

在追求一个优质产区的单品咖啡时,从高温到低温的品尝能完整的感受咖啡的特点。如果可以找到合适的比例,做出一杯非常好喝的冰手冲,那恭喜你,你找到了一家可以多次光顾的咖啡馆啦。

美式咖啡

美式咖啡起源于美国,在Espresso传入西雅图后,喜欢淡一些口感的美国人将白开水加入Espresso中,便有了这种随性的方式。

WechatIMG8.jpeg

常见的美式被称为Americano,做法是萃取双份的Espresso作为基底,再加入白开水。当你在菜单上看到Long Black,请不要迷茫,它只是美式咖啡的另一个名字而已,相反于Americano,Long Black 是先加水,再开始萃取Espresso。不同于以上的是,Lungo也是一种美式咖啡,不过是延长Espresso的萃取时间,不再单独加入白开水。

WechatIMG9.jpeg

Americano将水加入浓缩咖啡中,使得咖啡中的油脂破坏,有较强烈刺激的口感,回味持久,醇苦。Long Black则会有一层绵密的油脂包裹口腔,保留更多的香气和风味,口感醇香平衡。Lungo则因持续萃取,时常伴有木质风味。


基于三种不同做法,同时也可以制作成冰美式,酷夏和冰美式那是不一般的搭配。



牛奶咖啡

是使用Espresso作为基底,加入不同比例牛奶,牛奶可以替换为豆奶,燕麦奶等的饮品。



拿铁咖啡

拿铁的在意大利语中是牛奶的意思,咖啡拿铁是指加牛奶的咖啡,而日常我们也会看到抹茶拿铁,红茶拿铁等,这类以原材料加牛奶的形式都可以叫做拿铁,但是它们是没有咖啡成分的哦。

拿铁是由10%意式浓缩,70%热牛奶和20%奶沫配比而成。口感绵密。

WechatIMG10.jpeg


卡布基诺

卡布基诺是由10%意式浓缩,45%热牛奶和45%奶沫配比而成。口感厚重,咖啡味重。一杯完美的卡布基诺,可以达到做立体奶泡的厚度。

WechatIMG11.jpeg



平白/澳白/馥芮白

平白/澳白/馥芮白的英文都是Flat White,盛行于澳大利亚。相较于拿铁绵密,卡布奇诺厚重的牛奶,Flat White 的牛奶更加丝滑。

WechatIMG12.jpeg


短笛

短笛很多时候也被称为“小拿铁”,较于拿铁拥有更小的身型。在浓缩萃取中只使用中前段的Espresso,使它得名。

WechatIMG13.jpeg

玛奇雅朵

是在浓缩基底上加入两勺绵密的奶沫,像是一块雪白的烙印。这也是玛奇雅朵名字的本意。同时享受浓缩的醇苦和奶沫的香甜。


WechatIMG14.jpeg

牛奶进气量:玛奇雅朵 ≧ 卡布基诺 ≧ 拿铁 = 短笛 > Flat White

咖啡含量:拿铁 = 卡布基诺 = 玛奇雅朵 ≧ Flat White ≧ 短笛

WechatIMG15.jpeg

英文版海报下载网址:https://www.torchcoffee.asia/resources

中文版海报下载网址:https://www.torchcoffee.asia/cn/resources/




风味咖啡 

是指含有咖啡成分的饮品。



康宝蓝

盛行于意大利,正如其名字的直译“加奶油的咖啡”一般。正宗的康宝蓝便是在Espresso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鲜奶油。若再搭配太妃糖或巧克力,焦甜饱满的口感也是不错的享受。


WechatIMG16.jpeg

阿芙佳朵

曾被评为世上最好喝的咖啡之一。时常作为餐后甜点出现在餐桌上。以一杯高品质的Espresso浇筑在意大利纯手工制作的冰激凌上,冰火交融中,炼乳的香甜和咖啡的醇香变得层次分明活泼。

WechatIMG17.jpeg

摩卡

摩卡咖啡的名字来源于摩卡港,是指十五世纪从也门摩卡港出口到非洲的咖啡豆,这种品种的咖啡统称为摩卡咖啡。从另一层面来讲,我们常见常喝到的摩卡咖啡是使用在Espresso中加入牛奶和巧克力糖浆的制作方法。摩卡浓郁的牛奶巧克力味是女性客户钟爱的饮品。

WechatIMG18.jpeg



爱尔兰咖啡

起源于美国,是将咖啡与威士忌结合的一款鸡尾酒。

使用咖啡糖和威士忌混合作为基底,加热酒体,使糖融化后点燃酒水散发出酒香,将煮好的咖啡注入酒里。最后加上一些忌廉作为装饰。爱尔兰咖啡是酒精咖啡的代表之作。

WechatIMG19.jpeg


冷萃/冰滴咖啡



冷萃咖啡

将咖啡粉浸泡在合适比例的冷水或冰水中12-24小时后,使用滤布过滤除去咖啡渣。长时间的低温浸泡,使得咖啡风味清晰,富有层次感。

WechatIMG20.jpeg

冰滴咖啡

使用冷水,冰水或是冰块,缓慢地一滴一滴浸湿咖啡粉,持续5-8小时萃取出咖啡液体的方式。呈现出圆润醇厚的口感

WechatIMG21.jpeg

氮气咖啡

酷似德国黑啤的氮气咖啡,是一款由冷咖啡+氮气在高压环境下结合产生绵密、香甜口感的冷咖啡。

WechatIMG22.jpeg

每一种咖啡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味,无论加糖加奶的咖啡,还是拥有漂亮拉花的奶咖,或是一杯极致手冲,都有各自庞大的粉丝群体,而你只需要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独特口味。